内容摘要: 三是掌握核心技术,在信息网络等有基础、条件好的领域率先突破,可采取产业技术联盟方式,加快形成自主技术和标准。
三是掌握核心技术,在信息网络等有基础、条件好的领域率先突破,可采取产业技术联盟方式,加快形成自主技术和标准。
近年来,煤炭早已市场化,而电厂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仍是政府严格管控。目前,中国煤炭净进口已直逼历史空前的1亿吨。
由于我国北煤南运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以及煤炭进出口政策的调整,煤炭净进口的局面将难以改变。据了解,山东省80%火电机组主要靠省外来煤。12月16日17:25,山东电网统调用电最高负荷达3883万千瓦,较去年最高负荷增长16.4%。这也是导致湖北、湖南等省份面临电荒的重要因素。入冬以来的雾雪天气,让山东电网内32家主力电厂电煤库存一度急剧下降。
截至12月16日,江西各发电企业用煤储备约为100万吨,离省电力主管部门提出的迎峰度冬电煤库存要求相差130万吨。在我国,为何每年都会出现几轮电荒油荒等局面呢?业内认为,这与目前迟迟难以理顺的能源价格机制有直接关系。绩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金融产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为华能集团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目前,华能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比年初提高了3.85个百分点,运行和在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575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占燃煤机组总容量的40.5%。华能不断调整优化电源结构,积极开发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发展火电。逐级签订安全、效益、发展、党建绩效责任书,形成了科学的绩效责任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开展全方位对标管理,建立起对照先进、查错纠弊、持续改善、不断超越的对标机制。煤炭年产能为4500万吨左右,自有航运运力达到126万吨。
固本强企拓开新境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一年多来,华能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加强企业管理,加强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公司综合实力行业领先,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竞争对手、超越世界优秀企业,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集团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华能把清洁发展、优化调整结构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综合实力行业领先的理念,既注重做大,更注重做强,始终把做强贯穿于做大的全过程之中,做到三大和三强,即资产规模大、市场份额大、社会贡献大与盈利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有机统一,注重速度、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促进了公司科学发展,成为国务院国资委表彰的业绩优秀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华能以引领电力工业技术进步为己任,率先在国内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环保型燃煤发电机组,为提高我国机电制造水平和电力装备国产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华能积极研发国际前沿清洁能源技术,首倡并实施绿色煤电计划,开工建设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在华能北京热电厂建成我国首个年产3000吨的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建设年产10万吨级的二氧化碳捕集工程,并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为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都被大会所采纳,大会最终文件坚持了双轨制的谈判渠道,挫败了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抛弃《京都议定书》的企图。对此温家宝总理强调,发展中国家只有得到国际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减缓行动,才接受三可审评,自主采取的行动不接受国际核查。但某些发达国家将中国自愿的减缓行动与发达国家强制的减排目标挂钩,甚至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挂钩。
但为了粉碎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尽早拉入强制减排框架的图谋,中国反对将2050年前全球减排50%、发达国家减排80%的减排指标列入《哥本哈根协议》。也愿意自愿地、主动地做一些说明或澄清,可以考虑与各方进行国际交流、对话和合作。
为了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中方强调已经将减缓行动写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受国内法律和舆论监督。温家宝总理以事实和数字说话,指出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也是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中国经济的内在需求出发。
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及其会议进行中,中国始终展示诚心、信心和决心,为大会最终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决定的形式通过《哥本哈根协议》做出了贡献。在中国的强力坚持下,这一立场同样体现在《哥本哈根协议》中。中国同时坚持,自己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需要接受国际审查。中方指出,我们坚持这一点,并不是害怕监督,或是怕负责任,而是为了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方同时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前,要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完成近期和中期减排目标上,不能让长期目标上的分歧影响谈判进程。同时,中方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
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中国的信心,同样体现在抵制发达国家的无理要求上。
对此,温总理指出,这是毫无道理的,中方的目标是不容谈判的,也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不与其他任何国家的减排行动挂钩。在减排审核机制方面,某些国家对中国抱有误解、心存疑虑、要求中国自主减缓目标接受国际核查。
比如在全球温控问题上,中国充分理解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特殊关切,同意把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作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排放峰值问题上,中方坚持不能试图设定峰值年限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适度妥协展现诚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为达成协议,在非原则性问题上,也需要有妥协精神。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曲终人散。中方强调,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很难确定一个具体的排放峰值年限。
温家宝总理18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上发言时表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中国在一些问题上做出妥协,正是展现了参与全球气候行动的最大诚心。
坚持原则展现信心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所言,温家宝总理是带着诚心、信心和决心来到哥本哈根的。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中方坚持,可以在会议成果文件中表明:国际社会应为全球排放尽可能早地达到峰值而共同努力。中国的信心,首先体现在坚持双轨制谈判。
这一建议直接体现在《哥本哈根协议》中。本次谈判历经曲折,万人抗议、谈判中断、大会延期……记者亲历了整个会议报道,最深切的体会是,在为期13天的艰苦谈判中,中国不负众望,以诚心、信心和决心,推动大会最终以决定的形式通过《哥本哈根协议》,这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目前首要的任务还是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温总理建议,各方应当锁定已经作出的承诺,并根据不同性质将承诺列入相关成果文件。
自主行动展现决心在当前的国际协议并不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情况下,中国却采取了大量的自主行动,这体现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在哥本哈根谈判中,中国的信心就体现在中方勇于坚持立场、坚持原则。
温总理在17日会见各国领导人时就指出,当前谈判最紧迫和最关键的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双轨制谈判,这也是中方最大的关切。一打宣言抵不上一个行动,中国的行动证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在哥本哈根谈判中,发达国家一直拿中国减排的透明度问题发难,要求中国接受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三可核查。同时,为保持平衡,文件中也必须强调: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的优先任务。
声明:其次,全球面临因排放温室气体而气候变暖的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必须优先考虑的现实问题,而核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没有排放二氧化碳的问题,是国际能源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法国独占先机,其利润回报自然丰厚。